5G、AI助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2021-07-10 15:39

 原标题:5G、AI助力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当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在历史交汇处相逢,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关键支撑的工业互联网,近些年的发展催生了怎样的新业态?数字化浪潮下,产业升级又面临怎样的需求和挑战?

  7月9日,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承办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工业智能论坛在上海举办。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在致辞中指出,上海目前重点推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钢铁、化工、航空、航天、船舶、核电、能源十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并将打造一批重大项目,挖掘一批重大场景,形成“一业一方案”。加快培育新主体,培育了宝信、上海电气(4.040, -0.03, -0.74%)“星云智汇”等标杆平台26家,链接企业数超120万家,链接设备822万台。加快构建新场景,聚焦场景资源开放,推动国资国企的数字化转型专项工程,举办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大赛。加速升级新生态,工业互联网国家**节点(上海)标识解析注册量达95亿,先后建设产教融合、检验检测等8个功能型平台。下一步,上海将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更好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发出“上海倡议”,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上海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历史机遇。

  2020年底,上海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同时,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步入2021年,“数智化时代”元年开启。这一年,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钢铁、化工、航空、航天、船舶、核电、汽车、能源等为代表的上海十大领域有望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在此背景下,十大领域的企业家代表们在本次论坛上共同发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上海倡议”:**,服务企业增效,推动设计、制造、服务的数字孪生,打造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经济化管理的企业标杆;第二,服务双链增智,增强数据流,全面激活技术流、资金流、商贸物流,打造透明产业链、供应链;第三,服务生态增能,建设数字生态圈,打造数据、知识、算法资源池,让工业场景转化为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沃土。

  全面数字化转型大幕开启下,上海已经形成了工业互联网的先发优势。截至2020年,上海已培育了涵盖网络、平台、安全等39个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了宝信、上海电气“星云智汇”、中科云谷等15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平台,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在空间上,上海基本形成以松江、临港、嘉定、宝山、金山为支点的“一链多点”布局,先后推动国内**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标识解析国家**节点、首支地方性专项产业基金、**地方性工业互联网协会等落地。

  2016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在上海成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简称“3IN创新中心”,作为中国信通院全球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IN创新中心以创新科技为驱动,旨在***助推动以网络、平台、安全三大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成为前沿技术与市场应用的连接器与放大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本届论坛上,多项数智赋能成果落地。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联合300多家会员发起的工赋星球-工业数字化赋能系统启动共建,中国移动牵头的“5G+工业互联网”创新联合体成立,由联通牵头编制的《面向航空领域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及技术要求》发布,由上海市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安全解决方案需求“发榜”。

  与此同时,素有“工业互联网练兵场”之称的全球工业互联网算法大赛(IIAC)第二届赛事当天正式启动。

  数字浪潮翻涌,5G、人工智能成制造业新动力

  当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际,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成为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已经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形成各有侧重、协同集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但如何破解制造业数字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切实有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阳虹眼中,主动拥抱数字技术的蝶变和发展,将会使得企业立于先发的优势。在工业互联推动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中,上海电气择“专而精”。

  “电气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底座,不仅能够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正是因为国家发展的需要、人类发展的需要,我们将继续聚焦在工业领域里面,更好地做数字化转型,更好学习拥抱工业互联网的要素,提升企业的能级,给社会更多更好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阳虹表示。

  而对于蔚来汽车执行副总裁沈峰而言,数字化转型是该企业的基因。沈峰近期梳理、走访很多供应链企业,思考着如何使用智能互联将其打通。

  “今天数字互联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例如进行数字化管理质量。正因为有了互联数字化,我们获得了很多用户的数据反馈。原来以周记的反馈时间,今天能够时时刻刻获得反馈,这就是互联数字带来的好处。”沈峰介绍,蔚来目前正在思考如何使用最新的互联智能技术打通整个供应链,在整个制造端,通过数据提升质量,并进一步拉近上下游关系。

  而当产业数字化浪潮翻涌之时,业内普遍认为,在诸多新兴技术中,5G、人工智能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业业务场景的融合,有利于加速工业互联网创新的落地应用。

  中国联通(4.190, 0.00, 0.00%)集团大数据**科学家范济安谈到,5G进入工业领域,将促进OT(自动化)与IT(信息化)的融合,提高工业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针对传统控制系统中的PLC、DCS、SCADA系统,5G可以分别带来云化PLC、多变量输入DCS、基于网络切片的SCADA系统监控等创新应用。

  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认为,人工智能对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流程的提升,不仅在一个企业里面,还能够影响上下游的生态,集成上下游打造高性能的大数据平台。

  上海慧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冯立则强调,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应用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市场占比少,未来成长空间更大;二是,应用技术单一,聚焦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他建议,应当抓住制造业痛点,实现关键行业突破;解耦需求,实现关键应用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论坛上,由中国移动推出的一款OnePower光伏AI质检平台颇为吸睛。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工业能源产品部副总经理周威介绍,该产品是首款面向光伏行业的5G+AI检测云服务产品,对检测场景进行***支持,检测质量显著提升,检测效率全面提高,检测成本有效降低。

  产业发展生态健全,数据安全不容忽视

  2021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行动计划》),确立了未来三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目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融合应用成效进一步彰显,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生态进一步健全,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海琴指出,从宏观上来看,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全球产业竞争的必然选择;从微观上看,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从技术驱动上看,发展工业互联网则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过程,需要从小处着手。但无论是创新,还是数字化过程并不容易。”罗克韦尔自动化大中华区总裁石安认为。

  的确当新技术带来新业态、新机遇的同时,新问题往往也会相伴而生。如今,全球工业互联网已进入发展快车道,但安全问题却成为眼下阻碍工业互联网持续发展的一道不可忽视的障碍。特别是尚处于建设初期的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产业应用,面临着诸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缺失、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安全主体意识薄弱等日趋复杂的安全风险,加快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安全防护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罗松认为,安全是智能的前提,智能化要保证数据的安全。从标识来说,作为全国层面数据层的基础设施,安全性要求更高。

  近些年来,有关标识解析解决方案已经有所落地。由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打造的一套“标识+平台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解决企业接入标识解析体系的集成应用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牵头建设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机加工、新材料、纺织等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构建产品溯源新体系与仓储物流新模式,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生产和运营提供有效帮助。

  本次论坛上,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中心总经理许辰宏则分享了数据安全管理和应用的经验。他认为,首要的是要做好数据的分类分级,如哪些是我们自己产生的,哪些是外部生产的,哪些OT产生的,以及哪些是IT产生的。云端上数据的保护不是孤立的,云网协同,云端协同,这个道路非常漫长。

  上海观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TO胡绍勇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通过采取适当的手段来保障数据的使用和安全的流通,需要做好分级,针对各种数据的级别和类型采用一定的手段,从管理、技术和运营这三个层面建立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作者:曹恩惠 编辑:张伟贤)